帮你快速找医生

基本信息

概述

尿路感染(urinary tract infection,UTI)是指病原体在尿路中生长繁殖,并侵犯泌尿道黏膜或组织而引起的炎症,是细菌感染中最常见的一种感染。UTI影响个体范围广泛,而且对机体产生的临床影响也非常广泛,从具有革兰阴性脓毒血症的急性肾盂肾炎到无症状性菌尿,甚至还有有症状的无菌尿。并且常与其他专科疾病相伴随。尿路感染按临床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也可分为上尿路感染和下尿路感染;上尿路感染最常见的是肾盂肾炎,临床又有急性肾盂肾炎和慢性肾盂盂肾炎之分。急性肾盂肾炎可引起败血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等,可危及生命。慢性肾盂肾炎在幼儿,尤其是5岁前的幼儿易影响肾脏的发育。成年人慢性肾盂肾炎可引起高血压和慢性肾功能衰竭。
一般来说,肾盂肾炎是指肾盂和相邻肾组织的炎症。急性肾盂肾炎的组织病理学改变相对简单,概念明确。慢性肾盂肾炎概念比较混乱。目前认为:根据放射学及形态学证据,慢性肾盂肾炎这一概念仅限于那些有明确的肾盂肾盏的炎症、肾实质的纤维化和肾盂肾盏变形表现的患者;而感染性菌尿伴有膀胱输尿管反流(VUR)、尿路梗阻、原发性尿路解剖学异常的患者,应分别被诊断为反流性肾病、尿路梗阻并感染、“某种尿路解剖学异常”并感染等。因此对于临床符合慢性肾盂肾炎表现的患者,必须首先确定是否应为反流性肾病、尿路梗阻并感染、“某种尿路解剖学异常”并感染等疾病,不能仅仅给予慢性肾盂肾炎的诊断。只有少数经过检查排除反流、尿路梗阻、原发性尿路解剖学异常的患者,可以给予慢性肾盂肾炎的诊断,即所谓特发性慢性肾盂肾炎。在临床上,如果尿路感染引起了严重的慢性肾脏病变,常常是由于存在尿道异常或VUR等原发疾病所致。
需要强调的是,各种致病菌除能引起尿路感染外,还能引起小管间质性肾炎。小管间质性肾炎是与肾盂肾炎不同的概念,前者是小管间质性肾病的一种,后者是尿路感染的一种。当然,两者之间存在联系,急性肾盂肾炎可进一步发展表现为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急性小管间质性肾炎。反流性肾病是指与VUR相关的肾脏瘢痕病变,属于慢性小管间质性肾炎的范畴,尽管通常有细菌感染参与其发病机制,或伴有细菌的感染,但也有一些反流性肾病患者没有真性菌尿的存在。
下尿路感染包括多种疾病,其中膀胱炎是指局限于膀胱的炎症,当每毫升尿液中致病菌大于10万个/ml时,不管是否有症状均称为有意义性菌尿。无症状性菌尿是指病人存在有意义性菌尿,而没有需要内科处理的临床症状。一个更恰当的概念是隐匿性菌尿,它的定义是通过人群健康体检筛查发现的有意义性菌尿。[收起]
尿路感染(urinary tract infection,UTI)是指病原体在尿路中生长繁殖,并侵犯泌尿道黏膜或组织而引起的炎症,是细菌感染中最常见的一种感染。UTI影响个体范围广泛,而且对机体产生的临床影响也非常广泛,从具有革兰阴性脓毒血症的急性肾盂肾炎到无症状性菌尿,甚至还有有症状的无菌尿。并且常与其他专科疾病相伴随。尿路感染按临床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也可分为上尿路感染和下尿路感染;上尿路感染最常见的是肾盂肾炎,临床又有急性肾盂肾炎和慢性肾盂盂肾炎之分。急性肾盂肾炎可引起败血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等,可危及生命。慢性肾盂肾炎在幼儿,尤其是5岁前的幼儿易...[详细]

病因

尿路感染95%以上是由单一细菌引起的。其中90%的门诊病人和50%左右的住院病人,其病原菌是大肠埃希杆菌,此菌血清分型可达140多种,致尿感型大肠埃希杆菌与病人粪便中分离出来的大肠埃希杆菌属同一种菌型,多见于无症状菌尿或无并发症的尿感;变形杆菌、产气杆菌、克雷白肺炎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粪链球菌等见于再感染、留置导尿管、有并发症之尿感者;白色念珠菌、新型隐球菌感染多见于糖尿病及使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药的病人及肾移植后;金黄色葡萄球菌多见于皮肤创伤及吸毒者引起的菌血症和败血症;病毒、支原体感染虽属少见,近年来有逐渐增多趋向。多种细菌感染见于留置导尿管、神经源性膀胱、结石、先天性畸形和阴道、肠道、尿道瘘等。
尿路感染的细菌类型见表1。
[收起]
尿路感染95%以上是由单一细菌引起的。其中90%的门诊病人和50%左右的住院病人,其病原菌是大肠埃希杆菌,此菌血清分型可达140多种,致尿感型大肠埃希杆菌与病人粪便中分离出来的大肠埃希杆菌属同一种菌型,多见于无症状菌尿或无并发症的尿感;变形杆菌、产气杆菌、克雷白肺炎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粪链球菌等见于再感染、留置导尿管、有并发症之尿感者;白色念珠菌、新型隐球菌感染多见于糖尿病及使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药的病人及肾移植后;金黄色葡萄球菌多见于皮肤创伤及吸毒者引起的菌血症和败血症;病毒、支原体感染虽属少见,近年来有逐渐增多趋向。多种细菌感染见于留置导尿管、神经源性膀胱、结石、先天性畸形和阴道、肠道、...[详细]

发病机制

尿路感染是由致病菌入侵所致,其发病机制与病原菌感染有关,病原菌入侵感染的途径和方式大致分以下几种。
1.上行性感染 大约95%的尿路感染,其病原菌是由尿道经膀胱、输尿管而上行到肾脏的。正常情况下,尿道口上端1~2cm处有少量细菌存在,只有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或尿道黏膜损伤时,细菌才能入侵、繁殖。尿液的冲洗,尿液中的IgA、溶菌酶、有机酸,黏膜的完整性,膀胱移行上皮分泌的抗黏附因子(Muein)均能抵制病原菌的入侵。近年来电镜证实,大肠埃希杆菌表面有许多P菌毛,它们能特异性地识别和结合于尿路上皮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从而使菌体紧密黏附在尿路上皮细胞上,避免被尿液冲洗掉。大肠埃希杆菌有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荚膜(K)抗原,多糖类的K抗原能抑制吞噬细胞杀菌活性,与其致病力直接有关。变形杆菌无P菌毛和K抗原,不易黏附于膀胱的移行上皮,但能黏附于外生殖器的鳞状上皮细胞上。留置导尿管、尿路结石、刨伤、肿瘤、前列腺增生肥大、先天性尿路畸形(包括膀胱壁内输尿管、括约肌发育不全引起的膀胱输尿管反流)、神经元性膀胱等均是上行性感染的危险因素。
2.血行性感染 血行性感染仅占尿路感染的3%以下。肾的血流量占心搏出量的20%~25%,败血症、菌血症时,循环血中的细菌容易到达肾皮质。糖尿病、多囊肾、移植肾、尿路梗阻、肾血管狭窄、镇痛剂或磺胺类药物的应用等增加了肾组织的易损性。常见的病原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菌、假单胞菌属和白色念珠菌属。直接感染机会罕见,经淋巴道感染尚未证实。
3.易感因素
(1)尿路梗阻:各种原因引起的尿路梗阻,如肾及输尿管结石、尿道狭窄、泌尿道肿瘤、前列腺肥大等均可引起尿液潴留,使细菌容易繁殖而产生感染。妊娠子宫压迫输尿管、肾下垂或肾盂积水等均可使尿液排泄不畅而致本病。
(2)泌尿系统畸形或功能异常:如肾发育不全、多囊肾、海绵肾、蹄铁肾、双肾盂或双输尿管畸形及巨大输尿管等,均易使局部组织对细菌抵抗力降低。膀胱输尿管反流使尿液由膀胱反流到肾盂,因而增加了患病机会。神经元性膀胱的排尿功能失常,导致尿潴留和细菌感染。
(3)尿道插管及器械检查:导尿、膀胱镜检查、泌尿道手术均可引起局部黏膜损伤,把前尿道的致病菌带入膀胱或上尿路而致感染。据统计,一次导尿后持续性菌尿的发生率为1%~2%;留置导尿4天以上,则持续性菌尿发生率为90%以上,并有致严重肾盂肾炎和革兰阴性菌败血症的危险。
(4)女性尿路解剖生理特点:女性尿道长度仅3~5cm,直而宽,尿道括约肌弱,细菌易沿尿道口上升至膀胱,同时尿道口与肛门接近,为细菌侵入尿道提供条件。尿道周围的局部刺激,月经期外阴部易受细菌污染,阴道炎、宫颈炎等妇科疾患,妊娠期、产后及性生活时的性激素变化,均可引起阴道、尿道黏膜改变而利于致病菌入侵。故成年女性尿路感染的发生率高于男性8~10倍。
(5)机体抵抗力减弱:全身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慢性肾脏疾病、慢性腹泻、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使机体抵抗力下降,尿路感染的发生率明显增高。
总之,尿路感染的发生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概括起来可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①带有P菌毛的细菌菌落在肠道和尿道口周围并播散至尿道。
②通过尿液反流,细菌在泌尿道内逆行并与泌尿道的上皮细胞的相应受体结合,局部繁殖,产生炎症。
③通过输尿管中尿液的湍流,细菌上行至肾脏,如炎症没及时控制,则肾组织损伤,最终发生纤维化。[收起]
尿路感染是由致病菌入侵所致,其发病机制与病原菌感染有关,病原菌入侵感染的途径和方式大致分以下几种。
1.上行性感染 大约95%的尿路感染,其病原菌是由尿道经膀胱、输尿管而上行到肾脏的。正常情况下,尿道口上端1~2cm处有少量细菌存在,只有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或尿道黏膜损伤时,细菌才能入侵、繁殖。尿液的冲洗,尿液中的IgA、溶菌酶、有机酸,黏膜的完整性,膀胱移行上皮分泌的抗黏附因子(Muein)均能抵制病原菌的入侵。近年来电镜证实,大肠埃希杆菌表面有许多P菌毛,它们能特异性地识别和结合于尿路上皮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从而使菌体紧密黏附在尿路上皮细胞上,避免被尿液冲洗掉。大肠埃希杆菌有菌体...[详细]

临床表现

尿路感染患者根据其分型不同,临床可呈多样化表现。本病临床一般分为单纯型(原发型)和复杂型(继发型)两种。
单纯型尿路感染一般无生理或解剖异常,也无泌尿道手术和插管史,女性常见,多由大肠埃希杆菌从肛门或皮肤进入尿道、阴道繁殖并传播,感染上行至肾引起急性肾盂肾炎,性生活则更有利病原体的上行感染。
复杂型尿路感染多继发于尿路结石、尿路功能紊乱、泌尿系手术及留置尿管后。上尿路感染主要有急性肾盂肾炎、慢性肾盂肾炎。下尿路感染有细菌性尿道炎;真菌性尿道炎;衣原体尿道炎;支原体尿道炎;滴虫性尿道炎;淋病;膀胱炎等。
临床上所说的尿路感染复发与复发性尿路感染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尿路感染复发是指治疗后菌尿转阴性,但在停药后6周内再发,且致病菌和先前感染完全相同。复发的常见原因有:尿路解剖或功能异常,引起尿流不畅;抗菌药选用不当、剂量和疗程不足;或由于病变部位瘢痕形成,血流差,病灶内抗菌药物浓度不足。
复发性尿路感染是在1年内反复发作3次或3次以上者,称为复发性尿路感染。男性可因前列腺炎或增生、肿瘤引起。
重新感染是指菌尿转阴后,另一种与先前不同的致病菌侵入尿路引起的感染,一般在菌尿转阴6周后再发。妇女的尿路感染再发,85%是重新感染。
综上所述,由于尿路感染临床变化范围广泛,估价尿路感染患者的临床十分困难。从频发症状性脓尿到严重的肾盂肾炎,从无症状性细菌尿到症状性细菌尿(急性尿道综合征)。有的患者可表现为明显的寒战,体温39~40℃,剧烈的腰痛和明显革兰阴性化脓菌的体征,提示患有急性肾盂肾炎;另有患者可能无这些典型症状,但又不能排除涉及到肾脏的病变,可能为隐匿性肾盂肾炎。本病虽变化多端,但仍有其常见的临床表现。
1.急性尿道综合征 急性尿道综合征(acute urethral syndrome)又称“无菌性尿频-排尿不适综合征”,是指仅有尿频、尿急和(或)尿痛症状,而中段尿细菌定量培养阴性者。目前已部分明了急性尿道综合征的原因。
有尿路感染症状的妇女中,40%~50%患者属急性尿道综合征。患此综合征的妇女临床上可基本分为2类:
(1)脓尿和真性尿路感染:大约70%的急性尿道综合征妇女,尿检时有脓尿和真性尿路感染存在。这类病人大部分为沙眼衣原体或常见的非致病菌如大肠埃希杆菌、腐生葡萄球菌感染,其细菌数少于有意义的细菌数(100~1万个/ml)。其他患者为尿道结核、真菌性尿道感染、或罕见的腹腔或盆腔内脓肿所致毗邻尿道的炎症。治疗可服多西环素(强力霉素)0.1g,2次/d,疗程7~14天,复发者需6周。同时需治疗其配偶。
(2)无脓尿和致病菌存在:其余30%的急性尿道综合征妇女虽有急性尿道综合征,但无脓尿和致病菌的存在。推测这些症状的产生可能与外伤、性交损伤、局部刺激或过敏(如外用避孕药、内裤上的有机纤维、染料等过敏)、或其他尚未肯定的因素所致。但需3次清洁中段尿细菌培养阴性,并排除尿路结核、真菌、厌氧菌、衣原体、淋球菌感染的可能。本病治疗应检查并去除前述可能引起本病的因素。由于本病大多数可能是焦虑性神经官能症的部分症状,可服用安定2.5mg,3次/d,谷维素10mg,3次/d,对减轻症状有帮助。
2.无症状性菌尿 无症状性菌尿(asymptomatic bacteriuria)指无泌尿道感染表现,仅偶有些轻度发热、乏力,但多次尿细菌培养阳性,且菌落数大于1万~10万/ml。
本病多见于成年女性,发生率约为2%。以往认为此为一良性过程,无需治疗。现经大量研究证实,长期的无症状性菌尿亦会损害肾功能,故治疗应与有症状尿路感染相同。特别是在儿童,因常有膀胱-输尿管反流存在,无症状性菌尿易引起上尿路感染。孕妇无症状性菌尿常易发展为急性肾盂肾炎而导致败血症,因此在孕早期就应开始预防性治疗,性交后应即服用呋喃咀啶0.05g、或头孢立新0.25g,能有效防止尿路感染,且对母体和胎儿没有影响。
3.复杂性的尿路感染 这一概念包括一系列广泛的临床综合征,如无症状性菌尿、膀胱炎、肾盂肾炎、显性尿脓毒血症。在泌尿道有结构异常(尿道或膀胱颈梗阻、多囊肾、结石梗阻、导管及其他异物的存在)、或功能异常(脊髓损伤、糖尿病或多发性硬化症所致的神经元性膀胱)、遗传性尿道肾脏疾病或某一系统性疾病过程使患者对细菌侵入高度易感等因素时,病人常有泌尿道感染的存在。在上述情况存在时,能引起感染的病原微生物比单纯性尿路感染更为广泛,并且这些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也较普遍人群要大的多。由于复杂性UTI的诊治方法不同于那些非复杂性感染,所以临床上区别对待很重要。
4.巨大肾脓肿和肾周脓肿 肾脏感染的两种不常见类型是巨大肾脓肿和肾周脓肿。过去,大多数肾脓肿是继发于血行性感染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或较少见的A族链球菌感染,脓肿主要位于肾的皮质;目前,大部分脓肿是继发于肾结石、肾或输尿管梗阻的情况,由常见的大肠埃希杆菌所致。典型的脓肿位于肾脏皮髓质交界处。由既往存在的肾囊肿发生感染而形成肾脓肿比较少见。邻近部位如结肠或下部肋骨脓肿等病灶局部扩散所致的肾脓肿较为罕见。肾脓肿可延伸进入肾周围组织。
肾和肾周脓肿的临床表现常较为隐匿,有发热、体重下降、夜间盗汗、厌食、伴有腹痛和背部疼痛等慢性炎症症状。有时由于梗阻而发生与菌血症有关的急性临床表现,或表现为特异性尿路感染症状如尿痛、血尿和明显的尿潴留。体检可发现肋脊角有触痛,甚至可触及包块,但有30%~50%的病人体检可以正常。常规实验室检查可发现有白细胞升高、贫血,尿检查有炎症改变如脓尿、蛋白尿或两者均有,超过半数的病人在出现脓肿时尿中可培养到同样的细菌。要确定诊断必须依赖于排泄性尿路造影证实肾脏有包块的存在。核素扫描、超声波及CT检查也可发现肾内或肾周的炎性包块。如果脓肿未能得到及时引流或抗生素治疗,则脓肿可向腹腔、胸部或皮肤扩散引起并发症。[收起]
尿路感染患者根据其分型不同,临床可呈多样化表现。本病临床一般分为单纯型(原发型)和复杂型(继发型)两种。
单纯型尿路感染一般无生理或解剖异常,也无泌尿道手术和插管史,女性常见,多由大肠埃希杆菌从肛门或皮肤进入尿道、阴道繁殖并传播,感染上行至肾引起急性肾盂肾炎,性生活则更有利病原体的上行感染。
复杂型尿路感染多继发于尿路结石、尿路功能紊乱、泌尿系手术及留置尿管后。上尿路感染主要有急性肾盂肾炎、慢性肾盂肾炎。下尿路感染有细菌性尿道炎;真菌性尿道炎;衣原体尿道炎;支原体尿道炎;滴虫性尿道炎;淋病;膀胱炎等。
临床上所说的尿路感染复发与复发性尿路感染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详细]

并发症

常见并发症是在功能和解剖异常的尿路中出现细菌感染和解剖异常,如输尿管或膀胱颈梗阻、多囊肾、梗阻性结石,以及神经源性膀胱或多发性硬化和肾或肾周脓肿。

实验室检查

1.尿常规检查 尿常规检查是最简便而可靠的诊断尿路感染的方法。宜留清晨第1次尿液待测,凡每个高倍视野下超过5个(>5个/HP)白细胞称为脓尿。急性尿路感染时除有脓尿外,常可发现白细胞管型、菌尿,有时可伴镜下血尿或肉眼血尿,尤其是在布鲁杆菌、奴卡杆菌、放线菌、结核杆菌感染时。偶见微量蛋白尿,如有较多蛋白尿则提示肾小球受累。
值得一提的是,脓尿不等于表示尿路一定有感染,因为脓尿可被分为感染性脓尿和无菌性脓尿。无菌性脓尿可见于各种小管间质性肾炎。小管间质性肾炎病因广泛,常见疾病有反应性小管间质性肾炎(即系统感染引起的小管间质性肾炎)、变应性小管间质性肾炎(许多药物均可引起)、非甾体类抗炎药物相关肾病、重金属中毒性肾病、放射性肾炎、反流性肾病及各种特发性小管间质性肾炎。
2.尿细菌培养 以往认为,清洁中段尿培养菌落计数>10万/ml才有临床意义,<1万/ml为污染所致。现有大量事实证明,虽然约92%革兰阴性细菌引起的尿路感染菌落计数>10万/ml,但是仅有70%左右的革兰阳性菌引起的尿路感染菌落计数超过10万/ml,而另外20%~30%的患者其菌落计数仅有1000~10万/ml,尤其是大多数下尿路感染者。菌落计数不高的原因有:
(1)尿频尿急等刺激症状使尿液在膀胱内逗留的时间太短,不利于细菌的繁殖。
(2)已用抗生素治疗。
(3)应用利尿药使细菌不易生长繁殖。
(4)酸化尿不利于细菌生长繁殖。
(5)有尿路梗阻(如结石并感染),菌尿排泄受限制。
(6)腔外感染。
(7)病原体为厌氧菌,不能被常规培养基培养出来。
(8)革兰阳性细菌分裂慢,且有凝集倾向,菌落计数往往偏低。
因此,临床症状符合尿路感染,且尿菌落计数在1000~10万/ml时,也需考虑尿路感染。
3.菌尿的化学检测方法 以往将尿培养细菌阳性和显微镜检查有脓尿存在作为诊断尿路感染的标准。但是考虑到UTI普遍存在于各年龄组,以及着重强调在家庭或门诊诊断并治疗UTI。现有4种方法可作为菌尿的快速诊断工具。
(1)硝酸盐还原法:迄今为止最为常用的仍是Griess硝酸盐还原法。这种检测方法对清晨第1次尿液的测定最为准确,而且还可相当准确地判断感染是否为大肠埃希杆菌所致。但不能用于检测革兰阳性菌和假单胞菌属所致的感染。由于尿液在膀胱中的停留时间对细菌还原硝酸盐是必需的,在饮食缺乏一定量硝酸盐或利尿时可出现假阴性结果。
应用专业廉价的试纸,联合硝酸盐法和白细胞酯酶法,在2min内便可得出结果,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本方法的实用价值。这种检测法对尿或脓尿中大肠埃希杆菌超过10万个/ml有诊断价值,其阴性试验结果的预期值为97%。在蛋白尿和尿中有庆大霉素或先锋霉素存在的情况下,可出现假阴性结果。据报道这种试验的敏感性为87%。特异性为67%(假阳性结果通常由阴道污物所致)。这种方法对有症状病人尿液标本的筛查比对无症状病人的筛查更为有效。
(2)氯化三苯四氮唑试验:本试验在摄入大量维生素C或尿的pH值<6.5时,可出现假阳性结果。如果试剂变质或感染是由链球菌、某些肠球菌和假单胞菌属所致时,可出现假阴性结果。
(3)葡萄糖氧化酶法和过氧化物酶试验:葡萄糖氧化酶法的原理是细菌可消耗存在于非糖尿病人尿中的少量葡萄糖,过氧化物酶试验的原理是大多数尿路致病菌均有此酶,在任何疾病的炎性细胞中也有此酶。这两种方法的准确性比前述两种方法要差得多。
(4)浸玻片检查法:此方法是将琼脂涂在塑料平板的表面,并将平板浸入尿中,滴干尿液后,进行孵育,通常将对革兰阴性菌有选择作用的琼脂涂于平板或玻片的一侧,而对大多数细菌包括革兰阳性菌生长无选择作用的琼脂涂于平板或玻片的另一侧,经过一夜的孵育之后,在两侧琼脂的表面均可见许多的菌落,可将其与标准菌落图谱进行比较,即可半定量估计出尿中细菌的数量。阳性片还可进行菌种鉴定和药敏试验。这种技术常用于门诊或家庭内筛选。
(5)半自动方法:有3种半自动方法可用于UTI的诊断。
①Bac-T-Screen法:这种方法是先将尿标本经滤纸过滤、染色、冲洗、再用比色计进行比色,这种技术能检出尿中1万个/ml细菌。其敏感性约为88%,但特异性仅为66%。其缺点是可造成仪器的堵塞,或因尿中其他有色颗粒物质的存在而影响其特异性。
②生物发光法:细菌产生的ATP,可利用萤火虫的荧光素/荧光素酶的生物发光反应来检测,用细菌ATP的量来反映细菌的数量。这种方法可检查尿中细菌数临界值为1万个/ml,其敏感性约为97%,特异性为70%~80%,对尿检测细菌阴性患者最有价值。此方法的阴性预期值大于99%。
③电子阻抗粒子计数法:这是一种非依赖于细菌增殖的方法,它能够单独检测白细胞数。虽然目前这种方法有较高的假阳性率(20%~25%),但仍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检测技术。
4.感染的定位检查 虽然上下尿路感染临床表现很相似,但对治疗的反应和致病菌的类型却有明显的差别。膀胱感染在解剖定位上是一种表浅黏膜的感染,抗生素在该部位容易到达高浓度。相反,肾脏感染(男性的前列腺感染)则是一种深部实质组织的感染。由于机体生化环境的影响,使这一组织部位的自然防御能力减弱,同时能到达该部位的抗生素浓度也很有限。由于尿路感染解剖部位不同,治疗尿路感染所需抗生素类型也不同。与膀胱感染相比,肾脏感染(和前列腺感染)需要一个更为有力或更长时间的抗菌治疗。
由于有30%~50%隐匿性肾脏感染病人的临床症状主要是以下尿路为主,因此不能单凭临床表现进行定位诊断。尿路感染的定位检查法有以下几种:
(1)双侧输尿管插管法:双侧输尿管插管法是惟一直接对感染进行定位的诊断方法,虽然其损伤性较大,但与所有其他感染的定位诊断方法相比,仍最为准确。
(2)膀胱冲洗后尿培养法:损伤较小的方法是膀胱冲洗后尿培养法。这种方法的主要缺点是它不能区分肾脏感染是单侧还是双侧。然而与所有非侵入性方法相比较,它具有易操作、安全、廉价且无需膀胱镜专业人员的帮助,它已代替输尿管插管法而作为感染的定位诊断方法。
这种方法是先插导尿管入膀胱,并留取尿作0号标本;然后用100ml生理盐水加入抗生素(通常用新霉素或新霉素 多黏菌素)冲洗膀胱,再用200ml生理盐水冲洗膀胱,排空后收集最后几滴尿作1号标本;以后每隔15min分别收集2~5号标本。将0~5号标本进行细菌培养,结果判断如下:
①0号标本菌落数>10万/ml,表明患者存在细菌尿。
②1~5号标本无菌,表明为下尿路感染。
③2~5号标本菌落数>100/ml,并超过1号标本菌落数的10倍,表明为上尿路感染。
(3)尿浓缩功能的测定:通过最大尿浓缩功能的测定来评价肾髓质的功能,可用来区分肾脏和膀胱的感染。肾髓质部位的感染,可出现最大尿浓缩功能的改变。急性或慢性肾小管间质的炎症常引起尿浓缩功能的减退,因而可应用最大尿浓缩功能来对其进行最佳的评价。肾盂肾炎出现尿浓缩功能的减退是由与炎症有关的肾髓质部前列腺素的代谢紊乱所致,因为它可通过给予前列腺合成酶的抑制剂——吲哚美辛阻断。有研究证实肾性菌尿与尿的浓缩功能下降有关,而膀胱性菌尿则与[收起]
1.尿常规检查 尿常规检查是最简便而可靠的诊断尿路感染的方法。宜留清晨第1次尿液待测,凡每个高倍视野下超过5个(>5个/HP)白细胞称为脓尿。急性尿路感染时除有脓尿外,常可发现白细胞管型、菌尿,有时可伴镜下血尿或肉眼血尿,尤其是在布鲁杆菌、奴卡杆菌、放线菌、结核杆菌感染时。偶见微量蛋白尿,如有较多蛋白尿则提示肾小球受累。
值得一提的是,脓尿不等于表示尿路一定有感染,因为脓尿可被分为感染性脓尿和无菌性脓尿。无菌性脓尿可见于各种小管间质性肾炎。小管间质性肾炎病因广泛,常见疾病有反应性小管间质性肾炎(即系统感染引起的小管间质性肾炎)、变应性小管间质性肾炎(许多药物均可引起)、非甾体类抗...[详细]

其他辅助检查

1.影像学检查 对UTI影像学检查,主要目的是确定患者是否存在需内科或外科处理的泌尿道的异常。这种检查对于儿童和成年男性患者的诊断尤其有益。而对妇女,如何恰当应用这些方法则存在较多的争议。
UTI影像学诊断检查的基本原则:
(1)对可疑梗阻性细菌性肾盂肾炎的住院病人,尤其是感染对恰当的治疗反应不佳者需行排泄性尿路造影或超声波检查,排除是否存在尿路梗阻的可能。而对感染性休克者则需紧急行上述检查,假如这些病人的脓肿压力不能通过引流解除梗阻而减轻,病人通常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治疗。
(2)对首次或再次UTI的儿童,尤其是年龄<5岁者,宜同时行静脉肾盂造影和膀胱尿路造影以检查是否有尿路梗阻,VUR和肾脏瘢痕的存在。二巯丙醇琥珀酸(DMSA)扫描技术可用于替代静脉肾盂造影检测瘢痕的存在,但不能明确瘢痕是在肾盂肾盏还是在输尿管。这些检查不仅可以明确哪些患者需要外科手术治疗,而且还可以明确哪些患者的瘢痕和轻度VUR对延长预防性抗菌治疗有效。由于活动性感染本身可导致VUR,一般推荐在感染根除后的4~8周行影像学检查。
上述方法并不理想,原因是受检者有60%~90%为阴性结果,且费用相对较高,年龄小的儿童对放射线和膀胱插管也不适宜。但目前尚没有其他技术可用于高危泌尿道解剖异常小儿患者的诊断,尤其是非创伤性感染定位诊断技术对这组病人没有多大的诊断价值。
(3)大多数成年男性UTI均存在泌尿道解剖的异常,最常见的是前列腺增生所致膀胱颈的梗阻。因此,在进行解剖定位诊断时,首先应详细的检查前列腺,然后才考虑是否行排泄性尿路造影,或排空后泌尿道超声波检查,这对所有男性UTI病人都应认真考虑。
(4)对首次UTI女性患者多数人认为可不行影像学检查,但对感染再发的处理存在许多争议。对复发性UTI的女性患者,多数学者首先不赞成常规行膀胱镜检,而影像学和泌尿系检查结果发现有泌尿道结构异常者仅为5.5%~11%,且这种检查结果对病人的临床治疗无指导意义。因此,不主张对再发UTI女性进行常规的解剖定位诊断。这并不是说这些检查对有些病人没有意义。而是要选择那些对解剖学检查有适应证的女性进行此项检查,包括那些对治疗无效或治疗后很快复发、持续性血尿、尿素分解细菌感染、持续炎症症状如夜间盗汗、或可能有梗阻症状、虽然给予适当抗菌治疗仍有持续腰痛或下腹痛的患者。一般对抗生素治疗无效者行影像学和超声波检查最为有益。
2.由于急性泌尿道感染本身容易产生膀胱输尿管反流,静脉或逆行肾盂造影宜在感染消除后4~8周后进行,急性肾盂肾炎以及无并发症的复发性泌尿道感染并不主张常规做肾盂造影。对慢性或久治不愈患者,视需要分别可作尿路平片、静脉肾盂造影、逆行肾盂造影、排空后膀胱输尿管造影,检查有无梗阻、结石、输尿管狭窄或受压、肾下垂、泌尿系先天性畸形以及膀胱输尿管反流现象等。 此外,还可了解肾盂、肾盏形态及功能,借此与肾结核、肾肿瘤等鉴别。慢性肾盂肾炎的肾盂呈轻度扩张或杵状,有瘢痕性畸形。肾功能不全时需用2倍或3倍剂量碘造影剂作静脉快速注入,并多次摄片才能使造影得到满意效果。肾血管造影可显示慢性肾盂肾炎的小血管有不同程度的扭曲。
3.核素肾图检查 可了解分肾功能、尿路梗阻、膀胱输尿管反流及膀胱残余尿情况。急性肾盂肾炎的肾图特点为高峰后移,分泌段出现较正常延缓0.5~1.0min,排泄段下降缓慢;慢性肾盂肾炎分泌段斜率降低,峰顶变钝或增宽而后移,排泄段起始时间延迟,呈抛物线状。但上述改变并无明显特异性。
4.超声波检查 是目前应用最广泛,最简便的方法,能检查出泌尿道发育不全、先天性畸形、多囊肾、肾动脉狭窄所致的肾脏大小不匀、结石、肾盂重度积水、肿瘤及前列腺疾病等。[收起]
1.影像学检查 对UTI影像学检查,主要目的是确定患者是否存在需内科或外科处理的泌尿道的异常。这种检查对于儿童和成年男性患者的诊断尤其有益。而对妇女,如何恰当应用这些方法则存在较多的争议。
UTI影像学诊断检查的基本原则:
(1)对可疑梗阻性细菌性肾盂肾炎的住院病人,尤其是感染对恰当的治疗反应不佳者需行排泄性尿路造影或超声波检查,排除是否存在尿路梗阻的可能。而对感染性休克者则需紧急行上述检查,假如这些病人的脓肿压力不能通过引流解除梗阻而减轻,病人通常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治疗。
(2)对首次或再次UTI的儿童,尤其是年龄<5岁者,宜同时行静脉肾盂造影和膀胱尿路造...[详细]

诊断

由于尿路感染疾病范围的广泛性,从尿痛-尿频综合征到发作性肾盂肾炎,从有症状性菌尿到无症状性菌尿,因此在临床上不能仅仅只作出“尿路感染”的诊断,还必须对UTI患者进行病因诊断和定位诊断,从而使患者得到正确有效的治疗和随访措施,进而减少若干年后慢性肾功能损害的发生率。
事实上,临床医师对尿路感染病因的准确判断以及受累部位的定位诊断能力是有限的。病人若有明显寒战、高热、剧烈腰痛、明显的革兰阴性脓毒血症征象等临床表现,容易作出肾盂肾炎的诊断。但是,如果没有上述症状和体征,也不能排除肾脏疾病的可能,如隐匿性肾盂肾炎。因此在诊治可疑UTI的病人时,应该通过以下几点综合分析诊断:
1.诊断原则
(1)明确产生症状的病原菌和选择理想的抗生素治疗。
(2)明确感染的解剖部位,即感染是侵犯上尿路还是下尿路,或者是仅限于下尿路。对男性病人,还应判定感染是否累及前列腺或膀胱。
(3)明确是否存在尿道结构或功能异常并选择合理的临床处理措施,如可对病人进行膀胱镜、排空性膀胱尿道造影、超声波等检查。
2.病史和体格检查 虽然临床症状与尿路感染不同部位之间没有明确的相关性,但通常可从所采集的详尽病史中获得有益的资料。
在检查一位有急性UTI症状发作患者时,首先要考虑是否有提示全身性脓毒血症或即将出现脓毒血症的症状和体征,如突起的寒战、发热、呼吸急促、腹部绞痛和剧烈的腰痛等,这类病人需要立即住院治疗。如果病人无急性脓毒血症,则应该注意病人既往是否有UTI病、肾脏病、糖尿病、多发性硬化症、其他神经性疾病、肾结石、或先前有无泌尿生殖道器械操作等情况的存在。这些情况常易引起UTI,并且影响治疗的效果。此外,仔细的神经系统检查对提示神经元性膀胱的存在尤为重要。
对于复发性UTI患者,应特别注意询问性生活史、对治疗的反应、停止治疗与复发的时间关系:UTI复发与性交有关的女性患者,对每次性交后给予的抗生素治疗可能有效;由沙眼衣原体感染所致的急性尿道综合征女性患者,对抗衣原体治疗可能暂时有效,但她们可从未经治疗的性伴侣再次感染(即所谓乒乓感染),只有在双方同时治疗时才能治愈。判断女性UTI的反复发作是复发还是重新感染,可参考前次治疗结束与下次出现感染症状之间的时间长短。多数女性感染的复发是在4~7天出现。女性的重新感染,如果没有膀胱功能障碍或某些其他泌尿道功能紊乱存在,两次发作之间通常有一个较长的间歇期。
对有持续性前列腺感染病灶存在的男性患者,其感染可在相似的常规治疗之后很快复发。除此之外,应积极寻找是否存在前列腺梗阻对尿流的影响(例如:尿流变细,尿不尽感,夜尿或滴尿)。
对可疑慢性肾盂肾炎和反流性肾病病人进行检查时,应注意询问在儿童和妊娠期间是否存在UTI病史;以及是否存在肾脏功能异常表现,如高血压、蛋白尿、多尿、夜尿和尿频等。
尿感的诊断不能单纯依靠临床症状和体征,而要依靠实验室检查,有人曾报道对297例住院尿感患者的分析,有症状者只占66.5%。凡是有真性细菌尿者,均应诊断为尿感。真性细菌尿是指:膀胱穿刺尿定性培养有细菌生长;导尿细菌定量培养≥10万/ml;清洁中段尿定量培养≥10万/ml,且为同一菌种,才能确定为真性细菌尿。必须指明,有明显尿频、排尿不适的妇女,尿中有较多的白细胞,如中段尿含菌数>100/ml,亦可诊为尿感,甚至在等待培养报告时,亦可先拟诊为尿感。[收起]
由于尿路感染疾病范围的广泛性,从尿痛-尿频综合征到发作性肾盂肾炎,从有症状性菌尿到无症状性菌尿,因此在临床上不能仅仅只作出“尿路感染”的诊断,还必须对UTI患者进行病因诊断和定位诊断,从而使患者得到正确有效的治疗和随访措施,进而减少若干年后慢性肾功能损害的发生率。
事实上,临床医师对尿路感染病因的准确判断以及受累部位的定位诊断能力是有限的。病人若有明显寒战、高热、剧烈腰痛、明显的革兰阴性脓毒血症征象等临床表现,容易作出肾盂肾炎的诊断。但是,如果没有上述症状和体征,也不能排除肾脏疾病的可能,如隐匿性肾盂肾炎。因此在诊治可疑UTI的病人时,应该通过以下几点综合分析诊断:
1...[详细]

治疗

治疗UTI要依据某些重要的临床药理学原理,合理应用抗生素。浅表黏膜感染如膀胱炎,尿路抗生素易达到有效浓度,即易治愈,血药浓度相对不那么重要。因此,青霉素不能用于尿路以外的大肠埃希杆菌和变形杆菌感染,而对由这些细菌引起的膀胱炎有效。同样,四环素在尿路可达有效抗菌浓度,在血清及组织中却不能,可用于治疗耐药的革兰阴性杆菌的感染,包括深部组织感染,肾脏、前列腺感染,同样感染的部位也需要有效的药物浓度。另外,有效血药浓度亦有益,主张用杀菌剂效果较抑菌剂好或两药联用,而不主张单个药物治疗。这些看法是否正确仍无定论,但在研究肾盂肾炎的实验模型中证实,立即减少肾内浓度与迅速得到有效抗菌治疗,对预防肾盂瘢痕形成同样重要,应特别的重视。
治疗UTI的目的是预防或治疗全身败血症,减轻症状,清除被隔离的感染灶,消除来自肠道及阴道菌群的尿路病原体,预防长期并发症,并应做到费用最低,副作用最少,耐药菌群产生的可能性最小。选择不同的药物治疗不同的UTI可获得达到上述目的最佳效果。常见尿路感染的治疗如下:
1.年轻女性的急性非复杂性膀胱炎 健康经产妇患有症状性下尿路感染(如排尿困难、尿频、尿急、夜尿、耻骨联合上区不适),而无阴道炎的症状及体征(阴道分泌物臭味、外阴瘙痒、性交痛、只有排尿困难而无尿频及外阴阴道炎)者,其治疗应注意两点:
(1)清除下尿路浅表黏膜的感染。
(2)清除来自阴道及下消化道的尿路病原体。
为达此目的,可选用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SMZ-TMP)或喹诺酮类的短程治疗,这两类药物均优于β-内酰胺酶。喹诺酮和甲氧苄啶(TMP)在阴道分泌物中浓度很高,超过清除常见的大肠埃希杆菌和其他主要尿感致病菌(肠球菌例外)的药物浓度。同时,这些抗生素的抗菌活性对那些能抵抗主要尿路病原体的厌氧菌群及微需氧菌群影响很小,这些菌群能保持完好。相反,β-内酰胺酶类药物,如阿莫西林,可促使尿路病原体大肠埃希杆菌在阴道中繁殖。
短程疗法有两种方案,即单剂量疗法及3天疗法,没有有力的证据证明3天疗法优于单剂量疗法。这两种方案,如选用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SMZ-TMP)或一个喹诺酮类药物(环丙沙星、氧氟沙星、洛美沙星或诺氟沙星),治疗女性膀胱炎时效果似乎差不多。但单剂量疗法清除来自阴道或肠道菌群的尿路病原菌时,疗效不如3天疗法好,其结果是早期复发,主要是因上述病原菌所致的复发更常见。健康经产妇女其症状提示膀胱炎时,要用更长的疗程(>5天),这不仅费用高且副作用发生率高(皮疹、发热,尤其是使用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时胃肠不适)。阴道念珠菌感染时没有证据证明长疗程能提高这种特殊性UTI的治愈率。
值得强调的是,短程疗法尤其适宜于尿路表层黏膜感染,而对确有深部组织感染的患者(如女性隐性肾盂肾炎)往往需要更长的疗程才有效,短程疗法对他们可作为治疗的指导原则。短程疗法不能用于以下高度怀疑有深部组织感染的患者:男性UTI(不能排除前列腺内感染)、任何症状明显的肾盂肾炎、症状持续7天以上有潜在泌尿系结构功能异常的患者、免疫功能抑制者、留置导尿管或高度怀疑耐药菌感染者。
急性非复杂性UTI在其他方面健康的女性中,非常多见,致病菌范围亦很明确,对推荐使用的抗生素的敏感性也比较一致。短程疗法有效、副反应少、费用少,减少了实验室检查及就诊的需要。有排尿困难及尿频而不伴阴道炎的证据时,应及时开始短程疗法,如开始治疗前已留取了尿标本,则可作白细胞酯酶浸渍试验(报道敏感性为75%~96%),不典型表现者应作尿培养和镜检。另外,有典型临床症状的患者,可以确诊的话,可不作尿液检查即开始短程治疗。这一疗法经济安全,大多可在无尿培养结果时根据典型表现开始进行,故费用少。
重要的是短程疗法完成后,医生对病情做出判断和处理。如无症状不需要再作任何处理,如仍有症状,则需进一步尿液分析和培养。如有症状而尿分析及培养结果阴性,没有明确的病原菌存在的依据时,则应注意个人卫生情况、是否内裤染料过敏及是否有妇科炎症的存在等等。如为脓尿而无菌尿,则应考虑有无衣原体尿道炎,尤其是在有多个性伴侣、性生活活跃的女性中。衣原体感染的最佳方案为:服用四环素或磺胺7~14天,性伴侣亦应予以同样的治疗。如患者仍为症状性菌尿且细菌对短程疗法方案中的抗生素敏感,那可能为肾内感染,应延长疗程至14天或更长,这时最有效的药物可能是喹诺酮和磺胺甲噁唑(TMP) 甲氧苄啶(SMZ)(如药物敏感),见图1。

2.年轻女性的再发尿路感染 再发细菌性UTI临床上很常见,女性第一次尿路感染后约20%会再发。已有多种治疗方[收起]
治疗UTI要依据某些重要的临床药理学原理,合理应用抗生素。浅表黏膜感染如膀胱炎,尿路抗生素易达到有效浓度,即易治愈,血药浓度相对不那么重要。因此,青霉素不能用于尿路以外的大肠埃希杆菌和变形杆菌感染,而对由这些细菌引起的膀胱炎有效。同样,四环素在尿路可达有效抗菌浓度,在血清及组织中却不能,可用于治疗耐药的革兰阴性杆菌的感染,包括深部组织感染,肾脏、前列腺感染,同样感染的部位也需要有效的药物浓度。另外,有效血药浓度亦有益,主张用杀菌剂效果较抑菌剂好或两药联用,而不主张单个药物治疗。这些看法是否正确仍无定论,但在研究肾盂肾炎的实验模型中证实,立即减少肾内浓度与迅速得到有效抗菌治疗,对预防肾盂瘢痕形成...[详细]

预后

目前已很清楚,过去对肾盂肾炎的诊断只是随便应用了肾小管间质炎症的条件。在20世纪70年代,随着更有力的病理诊断标准的出现,若干个研究者已开始怀疑这种假设了:无并发症的尿路感染能导致进行性的肾脏损害,据我们944例的尸解材料,极少数非复杂性尿感可发展为终末期萎缩肾。Murray和Goldbery报道了1969~1972年宾夕法尼亚大学医院所有慢性肾脏疾病患者的回顾性研究结果,他们找出101例患慢性间质性肾炎的患者,约占慢性肾脏疾病的1/3,这个数字相似于以前诊断的慢性肾盂肾炎。可是,这101例慢性间质性肾炎患者中无一例是原发的感染性肾脏疾病,而绝大多数是滥用消炎止痛药和尿路解剖异常者。可是,研究提示在约1/3的这些患者中,感染起着很重要的继发性作用,但仅在有原发病如解剖异常、结石性疾病或滥用止痛药时才发生感染。
若干在细菌尿成人的长期前瞻性研究中已经证明了这些情况。Freedman和Andriole在观察了250个尿路感染妇女,12年之后发现无肾功能损害及血压升高。同样Asscher研究了107例细菌尿妇女及88例配对的对照组5年,发现无高血压和梗阻性肾病的未治疗的细菌尿,也不会出现进行性肾功能障碍。因此,很少有证据说明成年开始的尿路感染可导致进行性的肾脏损害。
与成人相反,细菌尿可明显损害儿童。大多数尿路感染引起的肾脏损害发生在儿童中,通常与尿路的解剖或功能性异常有关,尤其是VUR。在5~15岁儿童的研究中证明,如果在5岁时无肾脏瘢痕形成、有时有持续性的细菌尿和VUR,那么肾脏则不会留有瘢痕,肾脏发育也不会受损;5岁前已患有肾盂肾炎的儿童,不仅会有肾瘢痕形成,而且还有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肾脏发育不能代偿。儿童一旦发生感染,预后则取决于最初的损害程度和蛋白尿的出现,蛋白尿是预测继发性肾小球硬化程度的一种措施。继发性肾小球硬化被认为是由于残留的肾单位过分的滤过和高血压所致,这会引起选择性的高分子物质透过肾脏的变化,结果是残余的肾小球进行性损害、蛋白尿从小分子蛋白质到明确的肾病综合征和进行性加剧的氮质血症。
慢性肾盂肾炎似乎是儿童最常见的高血压原因,约占儿童高血压中的30%,也是成人继发性高血压的常见原因。
来自孕妇的研究已清楚地证明,未治疗的无症状的细菌尿,对妇女有很大的影响。约一半未治疗的孕妇,随后出现症状性尿路感染,25%~30%的孕妇有急性肾盂肾炎,这种肾盂肾炎可能与孕妇发生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有关。与贫血、高血压、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和尿液浓缩能力降低相关的孕妇细菌尿,通过治疗可以减轻。孕妇并发细菌尿可增加毒血症、新生儿早熟、低体重和孕妇在产褥期死亡的危险性的问题,仍有很多争论。孕妇并发细菌尿可增加自动流产率,另外,细菌尿的孕妇似乎有较高的低体重、早产儿的出生率。特别是那些有高血压或未根除细菌的孕妇,除了增加早产率外,急性尿路感染还可增加胎儿的死亡率。
关于这个问题的决定性结论来自两个55000例孕妇多中心研究的数字报道,Sever和同事报道3.5%症状性尿路感染的孕妇,其低体重儿和死胎的发生率增加。同样,Nagey报道有细菌尿的孕妇,其产褥期的病死率为40/1000,无细菌尿的孕妇则为21/1000。在分娩的15天内发生尿路感染时,会发生过量的死亡,当孕妇同时出现高血压和丙酮酸尿时,其病死率最高。接近分娩时出现脓尿和细菌尿的孕妇,其羊水感染的发生率比无脓尿的孕妇高出24%,有脓尿和细菌尿的孕妇,其高血压的发生率比那些无脓尿的孕妇高88%。另外,细菌尿也会延迟胎盘的生长,尽管有研究提示细菌的内毒素在胎盘循环血中起重要的作用,但是菌尿对孕妇影响的机制仍不清楚。
对患有以前诊断为细菌尿和肾脏瘢痕形成学龄期女孩的长期研究表明,当她们成年和怀孕时,她们患高血压的危险性高出3倍,患子痫的危险性高出7倍。尽管有这种危险性,但是随着产科处理的熟练,保持母婴健康的怀孕结果应该是满意的。
尿路感染对于生物学上最后考虑的问题是患者的生存。虽然很清楚尿路中革兰阴性菌感染即使经过最好的治疗也可能会致死,但是这就提出一个问题,尿路感染除直接感染作用之外的因素是否会影响患者的生存。若干报道已经提示,细菌尿,尤其是老年人的细菌尿,可增加死亡率。虽然细菌尿和死亡之间的因果关系常为推测性的,但是最近的数据已经怀疑这种关系了,细菌尿的出现似乎与肾功能损害的程度有关,似乎也是患者病情严重的一个标志。但细菌尿不是一个进展到死亡的独立因素。故针对细菌尿的抗菌治疗,对于发生细菌尿本身的长期疗效甚微。因此,对无症状性细菌尿的成人特别是老年人进行筛选或者用抗生素治疗似乎没有太大必要。[收起]
目前已很清楚,过去对肾盂肾炎的诊断只是随便应用了肾小管间质炎症的条件。在20世纪70年代,随着更有力的病理诊断标准的出现,若干个研究者已开始怀疑这种假设了:无并发症的尿路感染能导致进行性的肾脏损害,据我们944例的尸解材料,极少数非复杂性尿感可发展为终末期萎缩肾。Murray和Goldbery报道了1969~1972年宾夕法尼亚大学医院所有慢性肾脏疾病患者的回顾性研究结果,他们找出101例患慢性间质性肾炎的患者,约占慢性肾脏疾病的1/3,这个数字相似于以前诊断的慢性肾盂肾炎。可是,这101例慢性间质性肾炎患者中无一例是原发的感染性肾脏疾病,而绝大多数是滥用消炎止痛药和尿路解剖异常者。可是,研究...[详细]

预防

复发性或慢性尿路感染患者要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防御能力,消除各种诱发因素如糖尿病、肾结石及尿路梗阻等。积极寻找并去除炎性病灶,如男性的前列腺炎、女性的尿道旁腺炎、阴道炎及宫颈炎。减少不必要的导尿及泌尿道器械操作,如必需保留导尿,应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女性再发与性生活有关者,应注意性生活后立即排尿,并内服1剂SMZ-TMP。怀孕期及月经期更应注意外阴清洁。更年期服用尼尔雌醇1~2mg,每月1~2次,以增强局部抵抗力。
另外,预防尿路感染还应注意多饮水、规则用药、合理使用清洁垫、1天中的最后1次服药需在解小便后服用。
医生